郭广昌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眼,而近几天的局面变得更加云谲波诡。
先是,网传北京国资委要求旗下企业研判与复星的合作风险。
几天后,郭广昌更新微博动态,发布了一条颇有正能量的微博,定位证实人在上海。
但复星当下面对的危机却是越传越盛,似乎并没有他口中那般岁月静好。
危机的起点可能是在2017年。当时,原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多家企业的授信及风险分析,重点提及了万达、海航、复星、浙江罗森内里。彼时,这四家机构出海凶猛、银行业敞口风险较大。
“一只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,偶尔扇动几下翅膀,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。”在商业世界,重要事件发酵的时间可能需要更长。
此后的故事尽是悲剧:海航破产重组,创下中国最大破产重组案;万达陷入流动性危机,靠断臂求生迎来生机,但也不复首富之勇;收购AC米兰俱乐部的罗森内里如今已销声匿迹,背后的资本玩家李勇鸿泯然众人。
很长时间之内,都只有复星并未受到太多波及,似已安然过关;谁知5年前的“风险提示”,到如今才开始显露。2022年起,复星大笔减持所持各种上市公司股份,全面收缩战线,放弃各类投资项目。
郭广昌出身寒门,他掌舵复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趁势起飞,早已是中国资历最老的投资型民营集团之一。创业三十载,其产业与投资同步,资产横跨国内海外,历来有“中国巴菲特”的名号。
虽然复星自诩深耕产业,但除了少部分行业外,其本质上更像一个投资公司。
既然是民营投资公司,就始终难以逃脱从“买买买”到“卖卖卖”的宿命循环。
复星,也不例外。
一、大笔减持、负债疑云
此轮危机肇始于穆迪的一份评级报告。
6月中旬,穆迪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负面观察名单,其中多为地产公司,复星国际也名列其中。需要指出的是,负面观察名单并非直接调降,还有缓冲余地。
但在当下本就脆弱的港股市场中,投资者风声鹤唳,复星国际股价自那时起下跌了32%。穆迪给出的原因是,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,信用风险蔓延,复星国际流动性风险承压。说白了,就是大环境不好,先列入观察名单。
尽管,复星后续赎回了今年到期的两笔境外债,且对穆迪评级进行澄清和反击,但仍旧无法挽回其股价的颓势。
保险公司的财报本就是所有企业中最难读懂的,而复星国际又给这个难度加了一码。其子公司数量庞杂,产业涉猎广泛,不仅有保险、资管,还有生物医药、消费、文旅、钢铁等等。一般的财务专家都很难讲清楚,普通投资者更是雾里看花。
而且,多元化企业的估值本就不高(包括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内),当前复星国际市净率竟然被打到了可怜的0.25。“老子不如儿子”的戏码正在复星身上上演,复星国际市值还不如复星医药的一半。
复星将旗下业务归纳为健康、快乐、富足、智造四大板块,截至今年上半年,总资产近8500亿,总负债高达6511.57亿元,资产负债率为76.64%,总体规模巨大。
这也就是为何在穆迪发布报告后,坊间掀起“6000负债压顶复星”的讨论,令其股价持续萎靡。
复星本就是一个巨无霸式的复杂体,除了郭广昌自己,外人要读懂确实不容易。但目前看,复星身处经济周期低谷期的危机,但还未到生死边缘的境地:
首先,保险业本身就是高负债经营的行当,保险公司的“负债”包含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履约义务的计提,中国人寿、中国太平、新华保险的资产负债率都在90%以上。因而保险公司的负债不能和其他企业画等号。
其次,复星国际6000多亿的负债是并表后的负债,其中有一部分是不需要其承担连带责任的。
所以单从总负债和负债率来评判复星,都有失公允。
二、不像巴菲特,更像李嘉诚
虽有“中国巴菲特”之称,但复星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走势却呈现两个极端。
复星国际(后复权)自2007年上市以来下跌了36%,而同时期的伯克希尔上涨了288%,如果投资人持有两家公司股票,那么收益率将是天壤之别。
巴菲特能够成就投资传奇,关键就在于拥有源源不断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保险浮存金,这是伯克希尔的商业基石。
2021年,保险为伯克希尔提供了高达1470亿美元的浮存金,而1970年的这一数据仅为0.39亿美元。这些现金流成为伯克希尔进行投资的“弹药库”。
但由于我国对保险资金投资股市限制颇多,而美国则宽松很多,且伯克希尔旗下几家保险公司都是全资所有。所以,尽管国内效仿者众多,但难有巴菲特的神迹。
况且,复星旗下保险公司基本在海外,国内外法律的限制及资金流动的高壁垒,导致复星徒有“中国伯克希尔”之名,却无伯克希尔之实。
长期以来,复星国际的利润仰仗的并非保险而是资管业务,今年上半年,资产占比33%的资管业务带来了超73%的归母净利润,而其收入占比不到9%。2021和2020年,资管利润都是最高的。
上半年,复星国际归母净利润约27亿元,同比下降32.6%,除了资管利润翻倍增长,受股权价值缩水、疫情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,其余业务基本都在不同程度下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