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年,实体书店的命运浮浮沉沉。我们早就对“关门”“转型”的消息司空见惯。
但上海书城不一样。
上周日,位于福州路的上海书城突然宣布,将于今年12月12日开始闭店重装。我们这群和书城一起长大的人,都不免为之伤感。
虽然这一别不是永别,但书城重新开业的日期未定,还搞起了“清仓甩卖”,面临的困境不言而喻。
在所有书店中,它或许不是历史最悠久的,也不是故事最特别的,却一定是上海人心中最重要的文化地标。
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全民的书店,7层楼的庞大建筑,囊括了你能想象的一切读物。
在娱乐匮乏的年代,我的每个寒暑假,几乎都是在书城度过的。外婆把我往书城一放,我直奔6楼少儿区,她留在1楼看养生知识,临走前还要给爸爸带回一份最新版的上海交通地图。
自1998年开业以来,20多年的时光里,书城一直是逐渐落寞的福州路上最坚挺的文化堡垒。
它的离开,让这条“文化街”上早已淡薄的文化氛围又消散了几分。
听说闭店的消息,我特意去了一趟上海书城,看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和它告别。
难以开口说再见
我上一次来上海书城,已经是8年前的事了。那一年我高三,去书城是父母为数不多能批准的娱乐活动,还得打着“买教辅”的旗号。
和朋友在4楼教辅区抄完了《精编》的答案,我们就直奔2楼文学区看一天小说。那时我总在想:将来一定要读中文系,就可以正大光明地来“看闲书”了。
后来我如愿考上了中文系,却再也没来过上海书城。
如今再次来到阔别已久的老地方,我发现它竟一点没变。
每层楼的图书分类、陈列摆放,都和8年前别无二致。我甚至能凭着肌肉记忆,精准定位2楼电梯右手侧我最喜欢的译文出版社在哪排书架。
这么多年过去,最畅销的作家,居然还是东野圭吾和村上春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