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31日,小电宣布获得数千万元天使投资,由金沙江创投、王刚领投,德同资本、招银国际、盈动资本跟投; 小电科技模式较重,只针对本地用户进行充电宝租赁,计划一年内在线下铺设360万台充电宝;街电则走机柜模式,机柜放置若干台移动充电宝。目前机柜有两种类型,小型机柜装载6台,大型装载12台;来电科技除提供充电宝之外,也提供数据线出售服务。 缴费方式都是扫码付费,一般为前0.5-1小时免费,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。而归还方式也与单车类似:用户可以在App界面(或公众号平台)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,就近归还。 都是“套路”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2016年全年,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.8亿,预计2021年,全球手机用户将达到55亿。与分时租赁的单车赛道相比,充电宝分时租赁的用户基数更大、硬件成本较低。这是没有疑问的。 但实际上,这笔生意相对低频。一方面是因为充电使用时间更长,流转率不高;另一方面,也因为充电宝本身价格不高、携带方便,所以用户充电的“痛点”没有想象中这么“痛”。也就是说,资本的助推不一定能让用户迅速培养起一种新习惯。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,目前每天充电宝的流转率在0.7-0.8次。而共享单车平均的流转率在3-4次。 但随后,袁炳松也强调,充电宝租赁费用比单车收入更高,收入在每天4元以上。如果数据真实,也就是说,单个人每天使用时长是5小时(1小时以上收费)。#但我的疑问是,用户会在什么地方停留超过5小时 第二,和单车赛道一样,充电宝分时租赁并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。 以100元为硬件成本进行计算,充电宝进入市场后大概25天可以收回成本。但事实并没有这么乐观,目前有超过10家同类企业进入赛道,竞争加剧,企业收回成本的时间会推迟。 而资本卷入之后,价格补贴也会随即开始,想必未来充电免费、充电得红包也非常有可能。毕竟凡是能靠补贴烧出市场份额的赛道,大家都跃跃欲试。 而另外一方面,目前充电宝的分时租赁,仍然是B2B2C的模式。区别于单车直接面向客户,抢占线下场景也是各种企业必须付出的成本。而能够让用户停留时间较长的场景并不多,比如餐饮场景、高铁站及飞机场、大型商圈等。 尽管尚未得知与B端合作的具体方式,但向B端让利、分成等形式都是可以预见的。下一阶段充电宝企业的竞争重点在于,如何抢占到更多的线下场景。 核心问题没有变,钱用各种各样的形式(补贴、铺设硬件)花出去了,怎么挣回来、多久挣回来?并没有人知道。 众所周知,随着线上流量越来越贵、获客成本走高,投出下一个“BAT平台”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。于是风投纷纷开始关注线下的场景,寄望能够从中分得一杯羹。希望通过补贴等形式,圈住大批用户,然后再想一个盈利模式出来。 那么大量资本助推下,充电宝这个赛道又能生长出什么呢?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使用道具 举报
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
站长自定义
商业计划书
产业规划
园区规划
特色小镇
IPO 咨询
专项调研
注册账号后积极发帖的会员
经常参与各类话题的讨论,发帖内容较有主见
经常帮助其他会员答疑
积极宣传本站,为本站带来更多注册会员
积极宣传本站,为本站带来更多的用户访问量
9602次播放 ⋅ 1评论
11746次播放 ⋅ 1评论
11815次播放 ⋅ 1评论
9971次播放 ⋅ 1评论
14348次播放 ⋅ 1评论
11560次播放 ⋅ 204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