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消金同质化成行业性顽疾?破局还得看“七字诀”

作者:admin | 时间:2017-6-3 14:52:49 | 阅读:852| 显示全部楼层

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任何一个行业都容易产生一种刻板印象,在金融业,大概便是“市场上没有倒闭的金融机构,也几乎没有卖不出去的金融产品”。是的,金融机构一直处于经济体系的金字塔尖,既便不能躺着赚钱,站着赚钱总还是可以的。所以,对于产品同质化,他们也经常开会“深刻”地检讨,但也仅此而已了。

不过,在消费金融领域,“没有卖不出去的金融产品”这个刻板印象大概要被打破了。无他,消费金融产品确确实实太多了。好不容易看到个风口,大家便都挤了进来,既然都是“新手”,相互借鉴下产品模式想来是不能算抄的吧。一来二去,产品便都成了一个样子,就像影视剧中的小花们,看着都光鲜靓丽,就是分不清哪个是哪个。

一众雷同的产品中,被抄的那些便开始发愁了,怎么让用户知道我才是真正没动过刀子的呢?基于消费金融产品的特点,笔者独创了“七字”真言(经常默念对治同质化有奇效),权当抛砖引玉,真诚欢迎大家联系作者做进一步交流探讨。

同质化何以成为行业性顽疾

任何行业的发展,总是遵循着相似的规律,即明星企业开辟市场,追随者进入共同做大市场,天花板之后,便是同质化竞争的存量市场。于是,除了垄断行业之外,同质化几乎是所有行业的顽疾。

在经济学中,把垄断的形成原因分为三类,即自然垄断、资源垄断和行政垄断。

所谓自然垄断,便是市场存在典型的规模效应,规模越大成本越低,竞争力也就越强,社交领域的QQ和微信便是例子,第三方支付也有这个特点。

资源垄断则依靠对特殊资源的占有实现对市场的独占,这种特殊资源,可以是矿山,也可以是专利或配方,专利药是最好的例子。

而行政垄断,牌照经营制大概是最好的例子了。

本来,任何一个难题,只要边界清晰,便总有法子治。同质化之所以成为顽疾,也是因为边界的不清晰。产品之间究竟是不是同质化,只有用户说了算,而用户与用户之间差异太大,使得同质化与否的清晰界定成为不可能。

举例来说,对于一些用户而言,饮料与水并没有太大差异;对另一些用户而言,饮料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异;当然,还有一些用户,敏感性要高得多,对于他们,换个包装便是一种新体验。所以,对于一家饮料制造商,如何判断其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程度呢?并没有清晰的边界,去应对便会难上加难。

就消费金融行业而言,与其他行业甚至金融业内其他细分领域不同的地方在于,对于用户而言,不论哪家机构哪个产品,拿到的钱在体验上差异是很小的,体验只能集中于拿到钱的过程以及拿到钱后的还钱流程及费用。

我们来类比手机行业,便是这样的一副情景,用户对于拿到手里的手机在体验上是无差异的,只不过是购买过程和买后的售后服务上有差异。这么一来,苹果的技术领先、硬件和软件层面领先的策略便失效了,毕竟,钱还是那样的钱,用起来是一样的。

此时,市场公关PR们的有效作用范围也收窄了,只能做到让用户知道产品的存在,很难再让用户产生情感上的依赖,形成所谓的“果粉”、“米粉”。的确,互联网金融纵横多年,可有哪款产品有真正的死忠粉群体?

另外,虽然消费金融也具有互联网化特征,但并不存在类似社交产品的规模效应,所以也不会随着规模的发展形成自然垄断,规模再大,也依然要参与竞争。

消费金融产品的上述特征,使得行业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泥潭,一如你现在在市场中所感知到的。
只不过,在市场飞速发展的阶段,产品某种程度上供不应求,似乎不必在“售”前体验上花费太多功夫。

尤其是很多针对次级用户群体的产品,这类客户还停留在产品可得性的阶段,能获得额度就已经很开心,还没到对产品体验“指手画脚”的阶段。君不见,很多所谓的消费金融产品,年化收益率100%或50%以上,照样有很多人愿意买单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